在华师,他们选择改变自己
今天
是转专业报名的最后一天
到底要不要转专业
怎么才能转专业
转专业有什么门槛
万一后悔了怎么办
有很多人犹豫不决
但也有很多人勇往直前
改变了自己的大学生涯
转专业大数据
首先,我们来看看近两年的转专业情况。
据统计,近两年转专业的热门学院,经管稳居第一,外国语言文化学院、文学院紧随其后。
改变
从来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很多人决定了就勇往直前
很多人在其中迷失方向
下面我们来看看
他们转专业的故事
选择转专业,他们后来怎样了
计算机学院李晋琳
转了一圈,但不是回到原点
计算机学院2018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李晋琳,是转专业浪潮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大一,她从计算机学院2017级网络工程专业转入因省份限制未能报考的经济与管理学院会计学专业,并在入学前就已经开始自学会计专业的内容。为了打好基础,她选择了降级,诚恳与热忱让她的第一次转专业顺利成功。然而一年后,她选择转回了计算机专业。
“可能要不带偏见地去比较,才知道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么”,谈到二次转专业的原因,李晋琳说。因报志愿前就做好了打算,所以大一时李晋琳对计算机专业并没有归属感。大一的计算机导论课上,老师让大家把自己以后的职业规划写下来,她想了很久,只写下了“程序员”三个字。那时候的她,觉得程序员就是这个专业的最终归宿,并不愿意去了解这个专业。所以即便专业课的学习还算舒服,她仍然按照既定的计划参加了转专业。
来到会计专业后,完全不同的课程、陌生的环境一度让李晋琳很不适应。高考报志愿时的热血退却后,她才发现“自己擅长的、喜欢的、能带来满足感的、能够全身心投入的,都是计算机”。她觉得,自己应该接受转过来这个事实,但盲目的选择、浪费的时间,让她的心情一直很压抑。最后,在邓树添老师以及身边好友的帮助下,李晋琳抛却杂念,从自身出发去思考这个问题。“真的知道自己喜欢的是什么了,所以转回来无疑是当下的最优解”,她释然地说。
第二次转专业面试前,李晋琳很担心面试时老师会对她转专业的动机产生怀疑。而在她讲述完自己的经历后,学院老师说:“明白,比较完还是喜欢这个,欢迎你回来。”那一刻令她非常感动。
很多人不理解李晋琳的做法,她总结到,转专业一定要考虑再三,想清楚自己是真正喜欢还是保守的执念所驱。如果真的不甘心,那就勇敢去尝试,每一份经历都是收获。在经管的学习生活,丰富了她的处事方式和思维方式。她认为,“一年的gap year却坚定了一生的方向,入股不亏。"
文学院李楚瑶
二转:放松心态很重要
与大多数人不同,李楚瑶有两次转专业经历,第一次是从教育科学学院的学前教育专业转到文学院的编辑出版专业,第二次则是从编辑出版专业转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
谈及转专业的原因,李楚瑶坦言自己是从高中开始就想读中文系,却因为高考失利被调剂去到了学前教育专业。因此她在第一年大一时就抱着要转专业的想法,去找了转到文学院的师姐,了解相关课程和考试。然而,因为心理压力过大,面试时发挥并不理想,李楚瑶没能如愿以偿。出于对文学院的向往,她在第二轮考试中选择了仍有名额的编辑出版专业。
在编辑出版专业的这一年,李楚瑶慢慢找回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她非常享受在文学院的学习和生活。虽然并没有刻意想着再转一次,但当机会来临,她发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课程对她更加有吸引力,就抱着“试一试更好”的心态,去参加了转专业的考试。相比于第一次转专业时的紧张与不适,这一回她面试时更为放松,也更能够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因此最后也顺利地通过了转专业考试。
入学两年,李楚瑶为一个专业考了三次,在别人的眼中或许看起来有些“折腾”,但对她来说,却是一个试错的过程,“人生总要走一些弯路的嘛”,有些路,要走一走才知道适不适合自己,哪怕耽误了一年,也从不后悔。
在顺利转到自己喜爱的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以后,李楚瑶的学习专注度较之前更高,学习方向也越来越明确。“因为现在我学的东西和我想要的是一样的,会更加有动力”,她这样说。
除了要慎重选择以外
想要成功转专业
心态和努力也都很重要
化学学院幺幺(化名)
二战:在路上,不放弃
今年,化学学院化学(师范)专业的幺幺,打算继续参加转专业考核,向着文学院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再度冲刺。
大一下转专业失败后,幺幺的家人劝她安心将化师专业读下去,以后有机会再深造文学。可对她来说,从拿到录取通知书那天起就树立下的目标,不能这样轻言放弃。大一转专业失败的经历时刻提醒着她,自己的能力水平还达不到汉师的标准,于是她在大二重新捡起了阅读、思考的习惯,选修了一门研究红楼梦的公选课,同时也关注了许多和文学相关的公众号和网站。疲惫的时候翻看一些文献,她的心情便愉悦起来。“与其说是为了转专业做准备,不如说是跟着兴趣的指引,做了自己一直想做的事”,幺幺这样说。
这一年里,幺幺思考了很多。转专业降级带来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职业规划的改变等等,都在促使她做出选择。随着大二这一年阅历的增长,幺幺更深入地审视自己,最终坚定下来做一名语文老师的目标。确立了目标之后,“其实对值不值得这个问题的衡量方式就改变了”。她认为,既然一定要成为一名语文老师,那么剩下的两年时间与其花在其他的专业学习上,用来多学两年语文知识反而更加划算。拿两年和未来的职业生涯相比,其他问题便无足轻重。
关于今年的这次转专业,幺幺坦言,在背水一战的压力下,更多的是无愧于心的坦然。除了对自己语文水平能力的更加自信以外,她对未来也有了更清晰和确定的规划,那就是做一名语文老师。即便再次失败,这也只是她通往语文教师的道路上一道小小的篱笆,她相信,不管绕多少远路,最后一定能够到达理想的彼岸。
法学院黄颖
目标明确 一直坚持
对于黄颖而言,转去法学专业是一件入学以前就非常确定,并且用了整个大一来准备的一件事情。
同样是因为高考失利,黄颖被录取到了她的第三志愿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抱着一定要转专业的想法,她早早地认识了一位同是政行转法学的学姐,以获取更多她所需要的信息。为了让自己的绩点达到转专业的要求,黄颖几乎将除社团活动以外的所有时间都花在学习上,有空也会泡在课室里自习,“像回到了高中一样”。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政行的第一年她的总成绩是年级绩点第一,而这样的坚持也延续到了她在法学院的学习当中,“既然之前在政行都能够做到,在法学院就更要冲一下了”。
谈及转专业过程中发生的事情,黄颖提到自己当时是最后一个面试的,而每一个面试完离开的人都会将自己的椅子搬回去,随着椅子一张张减少,到最后只剩下黄颖和她的椅子留在外面,她进入面试场时心更是提到了嗓子眼。但出乎意料的是,面试的老师们非常和蔼,场面甚至一度有些欢乐,她也比较顺利地回答了老师提出的问题,最终在回石牌的B25号车上就收到了面试通过的信息。
相较于在政行的一年,转来法学院之后,黄颖的目标更为明确。在政行的那一年,为了转专业,她在学院里很“小透明”,跟年级里的同学交往也相对少一些。但在转来法学院以后,她积极地竞选级委,去参加社团和比赛,以更好地融入这个新集体。相较于其他人而言,她更有目的性和选择性,也更清楚自己喜欢些什么。虽说降级一年会让她有比同级生晚一年毕业的焦虑,但她也坦言,多出来的这一年大一让她对这个学校更加熟悉,也知道更多的信息层面上的东西,能够让她在选择上更加明晰。
每一个人都在为理想奋斗着
或是一时冲动 或是准备已久
他们只是想去给自己的人生
寻找更多的可能性
文学院刘遂
先尝试 再调整
在刘遂看来,自己从日语专业转到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更多的是一时冲动。但虽说是冲动,更多地不过是坚持了自己一开始想学的专业罢了。看着好友做出了转专业的选择,刘遂突然觉得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冲一把?没有提前了解过相关的流程与资料,就踩着点赶在了报名截止的时间。只复习了一个星期的现代汉语和教材就走进了考场。“
笔试和高考语文的感觉很像。”回想面试,刘遂觉得自己做的并不太好,“感觉有点搞砸了。”原来自我介绍环节的时候,刘遂在热情地介绍自己的家乡之后才知道时间要求是一分钟。“不过面试的问题还是很好回答的。”得知刘遂喜欢作家汪曾祺,面试老师便问他:“汪曾祺晚年才成名,那如果以后你要向你的学生介绍汪曾祺的作品,你要如何向年龄小的学生传达汪曾祺的作品内容和情感呢?”刘遂觉得晚年出名并不是问题,他告诉老师,汪曾祺的作品内容有许多都是年轻时期的故事,他的文章也是比较轻松愉悦易于理解的,他相信学生们能读懂,也相信中学生们能在汪曾祺的作品找到共鸣。
成功转专业后,刘遂才开始思考如何适应新校区生活的问题。与从前在石牌校区的生活不同,刘遂更多的将时间放在了学习上。“但因为很牵挂原来在石牌的同学,所以也会经常回去看他们。”他在转了专业之后才发现原来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习并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理想,原来有很多工具课和基础课要上,原来专业的学习不只是读读作品写写文章,不过这些还都在自己的接受范围中。同时也很庆幸,“转专业的好处就在于公共课都上完了。我有大量的时间可以投入专业课中。”这一年的新“大一”生活,刘遂去图书馆去的很勤,即使是新校区,融入得也很快。
又是一年大一,刘遂也在汉语言专业的学习上越来越熟悉,在教师的理想道路上也越发坚定。“但是如果我以后适应不了教师生活,我会选择主动退出。教学是双向的互动,事关学生学习生涯,不希望因为我本人的原因耽误了学生的学习生活。”
文学院李湘静
一步步接近所热爱的事物
文学院19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李湘静,是从南海校区软件学院软件工程专业转过来的。理转文看似“隔行如隔山”,可对李湘静来说反而是离理想高峰更近了一步。
起初,李湘静对于转入专业并没有明确的目标。但想要学习师范类专业的执念,驱使她通过旁听、咨询其他专业的同学意见等途径,深入思考,再结合自己的能力特长,最终选定了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即便做出了转专业的决定,在准备材料、参加面试笔试的繁琐过程中,她仍兼顾着对原专业的学习,“因为无论转成功还是失败,这学期的绩点都会写入我们的档案”。李湘静觉得转专业实现了她真正的理想,学习文科是她自高中就有的想法,以前未能实现的愿望,如今在大学里收获了更多可能。
从南海校区来到大学城校区,李湘静的大学生活仿佛按下了重启键,她很享受这样的体验。虽然有时会想念南海校区的事物,但转过来更能满足她对理想的追求,因而能安心学习、工作,为未来做长久的准备。她鼓励同学们要深挖自己的兴趣,多搜集资料,找到真正喜欢的专业,勇敢去尝试。即便跨文理转专业会很累,“但想想学到理想专业的快乐,也就坚持下来了”,她由衷说道。
我们常说
大学是一个容错率很高的地方
在这里 我们可以不断尝试 不断调整
去寻找自己所爱 找到自己的最佳状态
转专业是一个难得的机会
让你去圆自己未完成的梦
或是去尝试其他的方向
又或是继续现在所学
转与不转
从来都是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不论对错 但求问心无愧
#往期回顾#
采写丨李献文 陈明诗
苏美虹 李沂畅
数据来源丨教务处
制图丨周润芝
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
执行编辑丨梁淑怡
标星晚安华师
可以第一时间
看我们的推送哦
后台回复关键词即可获取
校历丨PPT丨招生丨转专业丨辅修丨水电费